一直聽說漢中宗營壩巷子有家做鍋貼的,特別好吃,門前經常有人排隊等候,比街邊的鍋貼賣得貴。 周日的早上送完上英語課的孩子,路過宗營壩巷,我突然想起傳說中的那家鍋貼,便一改早餐吃面皮的習慣,走進巷子找尋。 宗營壩巷不算長,沒有那么蜿蜒曲折。巷子里面有三家面皮店,其中以黃家面皮最出名,那里外帶的比現場吃的人還多,非常不適合急性子人去吃,它會讓你等的沒有食欲。 沿著巷子一直往前走,路過幽靜的老年大學,還在想著那里面老年人會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,不經意便看到一個掛著“張家鍋貼”簡易匾牌的小門店。門店臺階下面站著幾個人,手里拿著大小不等的錢幣,臺階上擺著兩個用廢舊汽油桶做成的爐子,上面各支著一口大鐵鍋,一個鐵鍋被鍋蓋蓋著,蒸汽四溢、哧哧作響,散發出淡淡的香味。另一口鍋敞開著,里面盛著少半鍋油、中間放著磚紅色瓷器蒸皿,像是倒扣的花盆,花盆四周有很多均勻的圓孔。 這是一家典型的夫妻店,兩口子約莫40歲左右。男的在和面并將和好的面揪成團扔給女的,女的接過面團摻上調料繼續和,最后將面團揉成大小粗細基本一致的圓柱狀。約莫做得有30個多個圓柱體了,女的才統一將它們4個一組一一整齊地放入敞開的油鍋中,不一會鍋邊四周便碼齊了。隨著圓柱體面團的放入,鍋里的油微微作響,原來油并不很燙。順手拿起鏟子,將泛起的油淋在蒸皿上,再將剩下的面團鋪滿器皿。熱油微炸面團不到一分鐘,半杠子水被澆在油鍋里刺啦作響,瞬間冒出密密麻麻、大小不一沸騰的油泡,這些沸騰的油泡迅速浸潤著鍋邊和蒸皿上的面團,再澆些水,再沸騰浸潤一次以后,老板娘蓋上了鍋蓋。 第一鍋鍋貼起鍋了,鍋蓋開啟的那一瞬間,香味四溢。老板娘用鏟子沿著鍋邊小心翼翼地鏟起鍋貼,貼鍋邊的一面黃燦燦、油浸浸的,另外一面卻松軟白嫩、冒著蒸汽。老板娘熟練地用鏟子4個一組從鍋底鏟起放到案子上,又2個一組從中間鏟斷。 不知道是不是聞到了鍋貼的香味,原本只有三五人的隊伍立即成倍擴大了,許多不知從哪鉆出來的人莫名其妙地圍了上來。排在前面的人開始吆喝老板收錢,排在中間的人一邊掏錢,一邊警覺地環顧四周,防止有人插隊。排在后面的人有的急迫地說“我有零錢,先收我的,”也有人問“這鍋還有我的吧?” 老板放下和面的活,用抹布擦擦手,不慌不忙地走到隊伍面前。“給我4個”“給我10個”。隊伍有點慌亂,人們紛紛著急給錢、報數量。“別急、別急、一個個來,要不然我都分不清了!”老板并不著急收錢,一邊看著老婆分割鍋貼,一邊看著許多伸在他面前的手和手里的錢,聽著此起彼伏報的鍋貼數量、想著該找多少錢,略顯遲鈍,甚至有點手足無措。 拿著兩個熱騰騰、有些燙手、緊緊黏連在一起,帶著淡淡油炸清香味黃白相間的鍋貼,頓覺饑腸轆轆。先咬一口白色部分,松軟可口,略帶咸味和蔥油味;再咬一口黃色部分,脆酥爽口、油而不膩、回味悠長。與街邊的鍋貼相比,白色部分吃起來全然沒有那種韌性,黃色部分后味絕對沒有那種油膩感和焦苦味。細細品味,這鍋貼給人的感覺恰似雨后的一縷春風,清新而溫潤。 不知不覺,兩個滾燙的鍋貼已經吃完。我知道,該去菜市場給妻兒買菜做飯了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4wf38jjce 的頭像
    4wf38jjce

    吳冠伶的焦點新聞部落格

    4wf38jj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